傅狷夫教授簡介

傅狷夫(1910~2007,杭州人,本名抱青,號覺翁。)自幼生長於書香門第,由於酷愛書畫由父親傅御先生指導文學、詩詞、書法與篆刻。十七歲正式入杭州西泠書畫社,向社長王潛樓先生(1871-1932)習畫,專攻山水,七年的學習歷程,除臨摹師稿外,也兼習古人之作,利用柯羅版印製之古代書畫,在條件欠佳的年代,能充分學習領會已屬不易,狷翁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刻板的工夫。也臨寫近人畫作,如胡佩衡、張子祥、任伯年⋯⋯等,對指畫也加以研究,奠定紮實的山水繪畫基礎。二十五歲前往南京任職,此時正是徐悲鴻提出兼習中西之論點,狷翁此際亦開始醞釀著中西合璧的創作觀。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戰軍興,狷翁隨著部隊由南京經湖北、湖南、廣西到重慶,沿途體悟著大山大水的震撼,桂林山的突兀奇峭,嘉陵江的蜿蜒清朗、三峽諸峰的蕭森峻拔,長江的急流險灘等,真山真水的親身體驗,靈山秀水所給予的感受,大大地改變了狷翁山水畫的取景、佈局以及表現技法,也為日後創作奠定了進一步的基礎。

一九四九年三月,狷翁全家渡輪由上海經台灣海峽來到台灣避難,一切在台灣的困頓中重新安排住家以及子女的教育,可謂人事倥傯,經歷著人生悲歡離合,心中苦悶自不在話下。他曾提及:三十八年大陸淪陷,我隨工作機構遷移台灣,不得不與年邁的雙親離別,萬萬沒想到會從此音訊全無,我們夫妻倆帶著三個小孩,最小的還在襁褓之中,憂思萬端,終日寢食不安,只能每日一柱香遙念雙親,公餘之暇只得以書畫為精神寄託,作為生活的消遣。民國38年時的台灣交通狀況並不發達,日本人雖於據台期間著重交通建設,但直至光復初期,仍未臻理想。由於狷翁自大陸來台經過台灣海峽,深受萬千變化的浪濤所感動,因此經常搭小火車自南港前往大里。據楊鵬飛先生所撰台灣鐵路古今站名與台灣區鐵道古今站名詞典所載:1.日據時宜蘭縣踏查報告中,驛名大里簡,大正九年十二月十日頭圍大里間開始營業,驛名大里。民國四十二年五月一日設石城簡易站,七十二年九月十五日與大里龜山均停辦零擔貨運,……三月一日起復為簡易站,七十九年四月一日改招呼站,仍由大里站管理。石城由台北出發往宜蘭,就在大里前一站。簡陋的交通設施,營運時間,班次都有限。如詞典中記載:「光復後初期國人的休閒活動,大都是看看電影,逛公園,泡溫泉,海水浴場或賞櫻(近者陽明山,遠者去阿里山),因此民國四十一年林產管理局阿里山林場,為滿足國人的需求,在櫻花季節……,每逢單日下行列車107次上山……,每逢雙日上行列車108次下山 10」由此可知,在當時交通是不方便的。 

在交通困境中,狷翁仍不為所挫,不斷前往大里追尋浪濤,到阿里山捕捉裊繞雲煙霧氣,赴橫貫公路揭啟皴紋,然後溶匯貫通,兼以古法與西畫技法交融冶煉,而創建了「裂罅皴」,以點漬法表現波濤洶湧的海浪,用染漬法呈現了飄逸悠然自得,如行雲流水般的雲煙。這些成績是他克服了身體健康的諸多因素所完成,狷翁自小身體狀況不佳,即使任教藝專之時,每於上課中間休息時,因腸胃不佳,必須遵循醫生指示少吃多餐,吃點吐司麵包,以補充體力。而他在八九十歲時依然寫字作畫應該歸功於他與世無爭的澹泊個性使然。 

狷翁於五十歲自軍中退休後,幾乎心無旁鶩,專心創作,除了上述三大成就,更於民國六十三年(1974)集結山水繪畫之基礎技法與自創心得,完成「山水畫法初階」一書,分享其山水研習之過程,為莘莘學子引領捷徑,連續出版,受其影響者,不計其數。 
(摘錄自羅振賢撰-傅狷夫山水畫創作之地域因素)

聯絡我們

若您要詢問的問題或是有其他任何寶貴意見與建議,歡迎您填寫以下資料,我們的服務人員將盡速與您聯繫,謝謝您!
為加快處理速度,請您務必填寫以下所有欄位!

Your message has been sent successfully.
Sorry, error occured this time sending your message.
220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二段265巷130弄16號2樓 聯絡電話:0919860006 傳真號碼:0000000000 rockrock210177@gmail.com